行业新闻
来源:http://www.whgtjz666.com/ 作者:武汉瀚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8-04
冬季气温较低,给发泡混凝土施工带来不少挑战,其中养护温度对其强度增长的影响尤为显著。武汉发泡混凝土的强度形成依赖水泥等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,而温度是影响这一反应的关键因素,不同的养护温度会让强度增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。
当养护温度处于 5℃至 10℃之间时,水化反应速度会明显放缓。与常温(20℃左右)相比,这个温度区间的水泥水化程度会降低,导致发泡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缓慢。比如,正常养护下 3 天能达到的强度,在 8℃左右可能需要 5 天甚至更久才能实现。此时,混凝土内部的气泡结构虽然基本稳定,但胶凝材料未能充分形成强度网络,整体抗压能力较弱,若过早承受荷载,容易出现变形或破损。这种情况下,需要延长养护时间,确保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后续施工。
若养护温度降至 0℃至 5℃,水化反应会变得更加迟缓。水泥颗粒与水的反应速度大幅下降,生成的水化产物不足以填充气泡之间的空隙,导致混凝土强度增长停滞甚至出现 “假凝” 现象 —— 表面看似凝固,内部却未真正形成强度。这时的发泡混凝土抗冻性较差,若遭遇短暂结冰,水分在孔隙中冻结膨胀,会破坏气泡结构和水泥石基体,造成内部疏松。即使温度回升,已经受损的结构也难以恢复,强度会比预期低很多。因此,这个温度区间需要采取保温措施,至少保证混凝土核心温度不低于 5℃。
当养护温度低于 0℃时,水化反应几乎停止,且会伴随结冰危害。混凝土中的游离水结冰后体积膨胀,会直接破坏尚未硬化的基体结构,导致气泡壁破裂、骨料与胶凝材料分离。解冻后,混凝土会出现明显的蜂窝、麻面,甚至松散掉渣,强度几乎无法达到设计标准,严重时需要返工处理。这种情况下,单纯的保温已无法满足需求,需要采取主动升温措施,比如覆盖电热毯、设置暖风机等,确保养护环境温度在冰点以上。
持续稳定的温度比频繁波动的温度更有利于强度增长。冬季昼夜温差大,若养护措施不到位,白天温度回升时水化反应有所进行,夜间温度骤降又导致反应停滞,甚至结冰,这种反复会让混凝土内部结构不断受到破坏。比如,白天温度升至 10℃,水化产生一定强度,夜间降至 - 2℃,内部水分结冰膨胀,第二天温度升高后冰融成水,形成孔隙,如此循环会使混凝土强度持续下降,还可能出现裂缝。因此,冬季养护需保持温度稳定,避免剧烈波动,可通过覆盖厚棉被、塑料薄膜等方式减少热量流失,维持环境温度相对恒定。
不同强度等级的发泡混凝土对养护温度的敏感度也有差异。强度等级较低(如 C5、C7.5)的发泡混凝土,胶凝材料用量较少,本身强度基数低,在低温环境下受影响更大,容易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;而强度等级较高(如 C15、C20)的发泡混凝土,水泥用量较多,水化放热相对明显,一定程度上能抵抗低温影响,但早期仍需做好保温,否则也会影响强度。
针对冬季养护温度的影响,实际施工中可采取多种应对措施。比如,使用早强型水泥或掺加适量早强剂,加快低温下水化反应速度;拌合时采用温水(不超过 80℃),提高混凝土初始温度;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温被和塑料膜,既减少热量散失,又防止水分蒸发;在封闭空间内设置热源,如煤炉、电暖气等(需注意通风,防止煤气中毒),维持环境温度在 10℃左右。这些措施的核心是保证水泥水化反应能持续进行,避免低温和冻害对强度增长的不利影响。
总之,冬季施工中养护温度是决定发泡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,温度越低、波动越大,对强度增长的阻碍和破坏越严重。只有根据实际温度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保温、升温措施,确保水化反应正常进行,才能让发泡混凝土在冬季也能达到预期的强度性能。